11月27日,由共青团中央、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电视台、天津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盐商杯”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赛在天津市滨海新区开赛。图为参赛选手王成钰在进行“路演”。 中国青年网记者 李拓摄
他是河北工程大学的研究生,但近来他最常做的事却是找盲人聊天;他曾经在一家上市公司做到了高级销售经理,但他现在却拥有六间供许多人“逃脱”的“密室”;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如今正努力给“自闭症”病患儿童建立起一个温暖的家。
他曾经……她曾经……
近日,这些有着不同经历的青年人带着150个创新创业项目相聚在天津市滨海新区。作为首届“盐商杯”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赛的选手,他们同台比拼,互相交流经验,聆听评委点评,调整策略方案,努力争取一把打开自己创业之路的“金钥匙”。
在比赛的路演展示环节,选手们个个慷慨激昂,用或自信满满或严谨细致的演讲争取台下评委的青睐。这些选手的所为,无不体现着他们内心的情感:青年人创业,就是这么任性!
有激情 创业是对自己的挑战
“我想拥有一家属于自己的电子公司,我也一直在为这个目标努力。”在27日的项目路演结束后,河北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在读研究生李永乾这样对中国青年网记者描述自己的创业缘由。
2012年末,正上大四的李永乾在街上遇到一起“事故”。一个盲人因为手中的导盲杖不小心碰到停在路边的汽车,而被车主责骂。看到全过程的李永乾有点无奈,他为此联想,是否可以为盲人研制一种提前感知障碍物的导盲杖?
彼时,李永乾早已在校外的一家公司做了一段时间的市场经理,对“市场”有着自己的想法。同时,他还在学校内部拥有自己的“研发团队”,这支团队也有将脑中想法变为现实产品的丰富经验。
经过协商,李永乾与团队成员一拍即合,迅速分工行动。经过多次市场调研与对产品的完善,这一款能够为盲人提前警示障碍物的电子导盲杖终于诞生。李永乾带着它来到本次比赛的路演现场,回忆起与团队成员一同熬夜奋战的场景,李永乾感慨,“创业的路很长很苦”,但是只要充满激情,就一定能创造希望。
就在李永乾萌发研制新型导盲杖想法的时候,天津科技大学的在读本科生王成钰正在荷兰的一所大学里研究如何利用植物纤维制作药用胶囊外壳。
王成钰说,自己从小就有当企业家的梦想。
于是,当完成芬兰的交换生学业回到国内后,王成钰就在老师的帮助下建立了课题小组,并尝试通过自己手中的技术进行创业。在这个由一个老师和六个学生组成的课题小组中,负责研发的共有三人,王成钰是其中唯一的本科生。
然而,王成钰在课题的推进中遇到了难题:“产品怎么做我知道,但是怎么卖我就真不知道了。”
为了克服自己在市场和财务等方面的知识缺陷,王成钰开始阅读经济类的书籍并找同学请教。随着项目的推进,王成钰对于知识的摄取越来越广泛。如今,这个名叫“纳米微晶纤维素基空心硬胶囊研发”的创业项目也逐渐开始吸引投资人的注意。
王成钰说:“创业有风险、需要勇气,但创业的人是值得尊敬的。我就是想趁着年轻时的这种激情完成对自己的挑战。”
和王成钰不一样的是,李永乾早在研发新型导盲杖之前,就有过一次创业失败的经历,但他依然坚持着创业。
“有梦想就一定要去坚持。”李永乾说,“做自己喜欢的事,不断创新,你就有可能捞到一个新行业的第一桶金!”
有担当 创业不只为证明自己
“盲人有‘盲人按摩’,那处在无声世界中的聋哑人呢?他们能不能也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就业项目?”从三四年前开始,正准备创业的谢锋就开始琢磨这些问题。谢锋一直有一种理念:创业,不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不只是为了挣钱养活自己,青年创业还应当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
关注健康产业的谢锋从盲人联想到了聋哑人,“处于无声世界中的他们,有没有自己独特的就业优势?在健康产业领域,能否开发一个专属于他们的就业项目?”有了创意便大胆去实践。
2013年,谢锋带领团队内的医疗骨干开创了“无声头疗服务流程”,并成功申请专利。“无声头疗”为存在睡眠问题、头发问题、亚健康问题的人群提供系列养生保健服务。谢锋认为,聋哑人是这项工作最好的实行者。“关闭了耳与口的听说功能后,聋哑人士的双眸与肢体的感知能力变得异常敏锐;长期使用手语交流,他们的手指要比正常人灵活很多……”专利申请下来后,谢锋招聘了第一批聋哑人,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经过一年多的发展,聋哑人“无声头疗师”已达到35人。
“聋哑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截止到2013年底,我国共有此类无声人群2184万,但他们的就业率却仅有23%。”经由贵州团省委引荐的导师陈建一直在为谢锋的创业做辅导。谢锋的创业项目在一开始就得到了陈建的高度认同,他认为,对于聋哑残疾人的帮助,不能只是点状的帮扶与资助,应该是长久型的,“青年创业开发项目,让无声人群融入社会,获得平等工作机会,过上有尊严的生活,意义重大。”
陈建还表示,通过商业模式将聋哑人的劣势转换成优势,挖掘他们在健康服务领域的长处,彰显了他们的社会价值,“这个项目的开展,有利于打造可持续助残产业生态环境”。
2011年,毕业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刘珊珊选择离开幼儿园副园长的岗位,当起了自闭症儿童的守护者。
刘珊珊说:“第一次接触自闭症儿童的时候,他们的自言自语,他们的自我伤害,他们的‘与世隔绝’让我感到不解与担忧。”从更多的渠道了解这些自闭症儿童,得知他们被称为“星星的孩子”,体会到自闭症儿童父母的酸楚和无奈,刘珊珊从内心里追问自己,“我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一次偶然的机会,一名家长请求刘珊珊接收自己患有自闭症的孩子,让她有了在家乡鹤岗开办首家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的想法。
通过专业学习和培训之后,刘珊珊开始着手为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找“家”。“父母都是普通工人,自己几乎没有储蓄,想要在鹤岗为自闭症儿童建立一个康复中心,对我而言非常困难。”最终,刘珊珊用上大学时办的信用卡里的钱和从亲戚那里借来的2万元,开始了租房办康复中心的生活。
离开稳定的工作,守护这样一群孩子,刘珊珊的举动,在当时很多同事和亲戚的眼中,无疑是“任性”、难以理解的。
通过学生交纳的微薄学费以及政府的补助,刘珊珊的康复中心逐渐走上了正轨,她对于自己当初的选择毫不后悔。站在“盐商杯”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全国赛的舞台上,她微笑着对评委说:“这个项目对于企业家的吸引力可能远远不及其它高收益的创新项目,但是我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自闭症儿童,在以后的发展中,能够给予他们帮助。这就是我创业最大的原动力。”
有“背景” 创业路上收获更多机遇
一位青年创业者在本次大赛期间与参赛伙伴笑言:“义无反顾投身创业,光有想法和激情还不够,咱们还得有‘背景’。”他感慨,创业过程中自己得到的机遇与扶持就是“背景”给他带来的幸运。
其实,感念于“国家扶持创新创业”大背景的青年创业者并不只是他一个人。
今年4月30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会议决定要启动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落实和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帮助更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同时还提出在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开办“网店”的高校毕业生,可享受小额担保贷款和财政贴息政策。
每条政策的出台,都让这些青年创业者们的“背景”又深厚了一些。
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如今在各地团组织的帮助下,青年人的创业速度和效率也在不断提高。
王志晓为了创业,辞去宝洁集团高级销售经理的职务。他不是杭州人,但他所创办的“Xcape密室逃脱”如今在杭州已经有了三家店。他说,自己去年刚到杭州创业时,当地的团组织主动找到了他,并给予了很多创业帮扶。
王志晓说:“当时我免费参加了团市委组织的十几期文化创意培训班。团市委为我们找来创业导师做专业辅导,并为我们这些年龄差不多的青年创业者搭建交流的平台。在培训过程中,我和很多志同道合的创业青年成为了朋友。”
回顾一年的创业时光,王志晓觉得快乐和成就感是自己最大的收获。他给自己创业团队的评价是:自high、有创意、靠谱。
在他看来,现在的青年人愿意为了自己的梦想不断吃苦、努力奋斗是一件好事,“年轻是我们最大的资本,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去试错,即使创业失败,无非就是从头再来”。
比赛仍在继续,创业创新更会永久延续。无论是李永乾、王成钰、刘珊珊、谢锋还是王志晓,他们都已经在自己的创业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无所畏惧的脚步。离开高薪职位、放弃稳定工作,走上一条新的创业征途,在一些人眼中,他们或许“很任性”,但是其实,他们有激情、有担当、有“背景”。他们是今天中国千万创业青年的代表,他们正日渐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