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2015年第三季度,乌鲁木齐企业遭遇“用工荒”。据乌鲁木齐就业服务管理局统计,三季度乌鲁木齐人力资源市场需求总人数近2.13万人,求职总人数近7940人,用工缺口超万人。需大于求的职业是餐厅服务员、厨工、治安保卫人员、清洁工、饭店服务人员等,其中清洁工最为短缺。
近年来,中央以及其他兄弟省市加强了对新疆的经济建设支援扶持力度,各项利好政策不断出台,我区经济社会稳步发展。随着重点建设项目的快速推进,许多大型工业企业纷纷来疆投资建厂,对于劳动力尤其是生产技术工人的需求量大大增加。社会服务、住宿餐饮等诸多企业“招工难”的呼声渐次响起。用人单位“一工难求”,原因是什么?近日,记者对乌鲁木齐用工市场进行了调查和走访。
企业缺人喊“渴”
近日,记者来到“人才大集”乌鲁木齐人才市场。这里每个周末都会有不同类型的招聘会,这周末是营销服务管理类人才交流会。在招聘会现场,除了企业展台,还有广告栏和滚动屏幕提供着招聘信息。
记者浏览后发现,大多数销售类的工作对学历没有太多要求。美泰商贸有限公司人事部马女士向记者介绍,目前公司小家电销售和业务经理等岗位依旧缺人,但是招聘结果并不理想。
马女士感慨地说:“现在的毕业生有想法、有激情,很让人欣赏,但还有一个共性,就是不太稳定。他们就业选择范围广,反而特别不踏实,沉不下心来,干两三个月就要跳槽。我们很理解年轻人需要展示平台,有野心,但是没有时间的积累,企业的团队精神都没有学习到,发展从哪里来呢?当然也有出色、踏实的毕业生,三个月我们就对他进行了提拔。但是这样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还是太少了。”
乌鲁木齐一家农牧机械公司人力资源部招聘人员也抱怨说,目前,整个机电行业都难招人,他们与疆内所有开设机电专业的职业院校都有合作,想从源头截住“半生不熟”的潜在人才,但供不应求;大小招聘会也都去,想找几个熟手,但只能碰运气。
在其他招聘展台,记者也了解到类似的情况,招聘单位负责人普遍认为很多年轻人缺乏“积累意识”,只对管理岗位有兴趣,爱跳槽,存在认为“高学历就等于高薪,高学历就等于转正快”的误区。
记者从一些饭店、宾馆了解到,纵使很多企业门头张贴、报纸上刊登用工需求,并开出了不菲的工资待遇以及包吃包住等条件,但能留得住的人依然寥寥。
“随时来随时要。”一家汽车4S店的服务部经理告诉记者,只要是钣金工、喷漆工,不管是师傅还是徒弟都欢迎。
在走访中,记者注意到由于劳务市场“粥多僧少”,企业对求职者学历要求也总体呈下降趋势,绝大多数招聘岗位不再要求高的文化程度。与此成反比的是,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工资逐步上涨,约九成招聘岗位月工资在3000元上下。
据统计显示,乌鲁木齐人力资源市场招聘岗位办理社保的比例明显上升,越来越多的招聘企业亮出“缴纳社保”承诺,将其作为提高招工竞争力的筹码。
员工挑老板
“已经跟单位打过招呼了,今年年底打算离开。”刚毕业两年的小林最近每周都会“光临”人才集市,他认为现在的单位和岗位“上升空间有限”,即便待遇还算满意,他依旧打算跳槽,看有没有管理岗位能选择。
“至少服务业我不会考虑。”记者问“闲来看看”的小李想找什么工作,她想也不想脱口而出。小李告诉记者,她现在已经有一份公益性岗位的工作,工资只能用“微薄”来形容,大学毕业没有通过公务员考试,家里也不求她能挣多少钱,只要有份稳定体面的工作养活自己就好。
小李说,之所以选择公益性岗位,主要是在等待考编,“等有了编制,就稳定了”。
与大学毕业生期待的稳定相反,打工者却在寻找一份闲散自由。
娟子在一家火锅店已经干了一年,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没什么文化,就只能端端盘子了。”从事服务业的她并不喜欢这份工作,只因为老家还有弟弟妹妹在上学,父母身体也不好,需要她挣钱。这家火锅店工资待遇还行,但是几乎每天都加班加点,没有双休日,也没有带薪假期和加班费。“要是有资本,真想自己创业,那样就自由多了。”娟子憧憬着。
在乌鲁木齐河南路人力资源市场里,很多农民工拿着行李在此等候用工者的到来。市场开辟了家装维修区、建筑安装区、普通工种区、汽修驾驶区,虽然进场的用工单位都要进行备案,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工人们的权益。但记者注意到距离市场一百米的马路上依然有五六个工人蹲坐在路边的台阶上,前面放着“水暖、家装”的简陋牌子,悠闲地聊着天儿,静候问询者。
当记者问到为什么不进场等企业招工时,一位姓齐的师傅摆摆手笑着说:“我们就打打零工,自由惯了。”
“现在谁还给企业去卖命呀?”聊了一会后,老齐敞开了心扉。老齐干了十几年的零工,也不是没有其他想法,苦于没有启动资金和资质,一直是单打独斗。也曾去企业干过,但“白加黑”的工作时间和过低的工资让他很快放弃了。“零工结算及时,钱拿到手里才踏实。”老齐说,现在忙的时候他也能挑头带几个人承包工程,妻子购买物料,干点简单的活打打下手。干活很累,但工作时间灵活,不耽误照料老人和孩子。
市场上,这些“趴活儿”的零工与钟情于找家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当长期工的求职者不同,他们不愿让所谓正式工作束缚住手脚,同时通过一技之长“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也能获得较高的劳动报酬。用他们的话说就是:“不能因为挣一只鸡的钱累病了,花一头牛的钱看病。”
如何破解“用工荒”
“用工缺口出现,其实反映了一个普遍现象:企业有事没人做,社会有人没事做。”采访中,一位企业负责人的话颇具代表性。
其实,笼统地用“用工荒”概括乌鲁木齐人力资源市场情况并不准确,因为一方面很多用人单位招不满工人,另一方面也有许多求职者找不到工作。乌鲁木齐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职业介绍科副科长董虎说,为什么“饭碗”放在那里没有人端呢?因为端这些“饭碗”需要技术,比如车工、焊工,人们看到人力资源市场上人头攒动,但是很多人是没有技能的,很多岗位不能胜任,这就出现了求职难和招工难并存的问题,这对结构性矛盾也是导致“用工荒”现象出现的深层次原因。
乌鲁木齐社保局再就业管理科科长李雪莲介绍说,对于新招用大中专毕业生并按照规定与符合条件的大中专毕业生签订一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的企业,以及招用新疆籍员工和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的企业,政府都有相应的补贴政策。
尽管许多用人单位通过提高工资水平,提供完善的保险、培训等福利待遇吸引求职者,仍然难以招聘到足够的人才。鉴于此,乌鲁木齐社保局倾力搭建就业平台,促进劳务供需对接,通过开展“春风行动”各类招聘周等就业服务系列活动,设立专门的窗口为各类失业人员做职业指导、信息发布,加强对用工企业和求职者的政策指导,解决用工信息不及时、不对称问题,以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
而通过学技能实现素质就业,是解决就业难的重要出路。董虎说,怀有一技之长的技能人才,基本不愁找不到工作,而且选择余地很大,工资待遇也比没有技能的高出一大截。今年政府将继续为符合条件的人员提供免费的技能培训,人社部门将开展定向式职业技能培训,针对乌鲁木齐人力资源需求量较大单位的职业特点,以提升技能为重点开展就业培训。与此同时,落实职业培训补贴政策,使受培训人员在培训后进行定向就业,提高就业率。
【继续阅读】
“用工荒”不一定是坏事
近年来,乌鲁木齐“一工难求”是春节后的常态,这样的状况令许多用人单位愁容满面,也一定程度地影响了他们正常的生产经营。
不过,事情总得一分为二地看。由于“人手不足”,有些企业开始搞技术改造,实现“一个人干两个人甚至多个人的活”;有些企业舍得花钱了,改善了劳动环境,保障了劳动者权益,让企业员工有种“说了算”的感觉。如果用人单位再不改进工作环境和工作方法,将“无人侍候”,就只能“老板自己干”了,企业最终难逃被淘汰出局的命运。
不可否认,社会上对于服务业的认同感并不强,一些雇主甚至戴着有色眼镜。相比来说,现在的年轻农民工比父辈接受过更高教育,更讲究一份城市归属感。在他们心中,打工赚钱已不是唯一目标,更多的人怀揣梦想,更注重生活品质与发展机会。而这需要全社会从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荣誉和社会保障上给力,让外来务工人员在付出劳动的同时,能够满足心理需求、精神享受。
要彻底解决企业“用工荒”问题,还需政府、企业和求职方共同努力,切实打造健康、稳定、和谐的用工、务工环境,真正让工人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
另一方面,还需要不断拓宽技术培训面,加强培训基地建设,推动培训机构与企业的联系,促使专业技术培训适销对口,实现企业和工人的快捷、高效和高质量对接。同时,要完善社保体系,稳妥处理劳资纠纷问题,营造企业和工人和谐共处、共谋发展的良好氛围。
毕竟,吃“人口红利”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更不是企业健康生长的基因。和谐的劳动关系、通畅的上升空间才是需要理顺的“雇佣关系”。从这个角度看,“用工荒”真不一定是坏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