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育、医疗、训练救助等与未成年人密切接触行业开展入职审查时,将对拟录用人员是否存在性侵害违法犯罪记录情况进行强制查询,一旦发现有相关记录,将不予录用。昨天,上海市委政法委、市检察院等16家会签单位联合发布《关于建立涉性侵害违法犯罪人员从业限制制度的意见》。
据悉,这是全国首个省级层面从业限制制度。
代表委员提出建议提案
2018年市两会上,姚海嵩等代表和林丽平委员,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建立从业限制制度,强化性侵害未成年人犯罪治理的建议和提案。2018年10月,最高人民检察院结合办理的小学教师齐某强奸、猥亵儿童抗诉案件,向教育部发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检察院建议书》(以下简称“一号检察建议”),要求教育行政部门联合有关部门建立性侵害学生违法犯罪信息库和教职员工入职查询制度,获得教育部高度重视和积极回应。
基于上述探索和实践,在市委政法委的牵头下,市检察院承担了《意见》的起草任务,后经市高级人民法院、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教育委员会等16家单位会签,并于2019年4月3日正式出台。
《意见》共12条,从适用范围、入职审查、从业限制、执行机制、监督管理等八个方面作出规定,要求加强对与未成年人密切接触行业从业人员的管理,实现对未成年人保护关口的前置。
从业者含保安门卫岗位
《意见》在实现未成年人特殊、优先保护的前提下,尽可能兼顾违法犯罪人员的就业权,将对未成年人负有监护、教育、训练救助、看护、医疗等特殊职责的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纳入管理范畴,包括幼儿园、中小学校等教育机构,3岁以下幼儿托育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对象为未成年人的培训机构、医疗机构、文化体育场所等等。
其中,除了对教师、医生、教练、保育员等直接对未成年人负有特殊职责的工作人员进行审查外,《意见》还将保安、门卫、驾驶员等不具有特殊职责,但具有密切接触未成年人条件的其他工作人员纳入适用对象。同时,与未成年人密切接触行业用人单位招募的志愿者在入职前也需进行审查。
上述领域的从业人员如果因实施强奸、猥亵儿童等犯罪行为,被追究刑事责任,或因实施猥亵,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等违法行为而被行政处罚将不被录用。
设置了强制报告制度
为提醒求职者注意与未成年人密切接触行业的特殊职责和从业要求,《意见》设置了强制报告制度,即与未成年人密切接触行业用人单位在招录工作人员时,应当要求包括外国籍人员在内的应聘人员如实报告本人是否存在性侵害等违法犯罪记录。
《意见》明确了用人单位在招录员工过程中的审查和筛选义务。用人单位应当对拟录用人员是否存在性侵害违法犯罪记录的情况进行审查,并可以向公安机关进行核实。如果发现拟录用人员存在性侵害违法犯罪记录的,则不予录用。对于本单位的在职员工,也将逐步进行核查和处理。
《意见》同时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对获知的他人违法犯罪记录承担保密义务,以便维护求职人员的隐私权。
为确保制度落实到位,《意见》建立了执行监督机制。与未成年人密切接触行业的主管部门、行政监管部门,依职权对用人单位落实从业限制制度的情况进行指导、督促,对于拒不落实或弄虚作假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予以行政,甚至刑事处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