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9年即将过去,这一年中,受全球经济影响,就业形势遇到严峻挑战,但动荡中蕴含着机遇,挑战中伴随着成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大的民生。风云变幻中,政府、企业、职工如何积极面对,职场出现了哪些新变化,诞生了哪些大事件与热词……今日起,劳动报推出就业年终盘点系列报道。
今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首次将就业优先政策置于宏观政策层面。稳增长首先要保就业,“只要就业稳、收入增,我们就更有底气”。
今年12月5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10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93万人,提前实现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100万人以上的目标。12月6日,上海人社局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全市新增就业岗位58.06万个,提前完成全年50万个的目标任务。
稳就业,从地方到中央都交出了高分“答卷”。这件民生头等大事,为何能提前两月完成?
“稳”岗位先“稳”企业
稳就业,先要稳岗位;要稳岗位,必先稳企业。
面对稳中有变、变中有忧的就业形势,发挥企业的作用,是跑好“稳就业”这场马拉松的发力点。
“今年我们要在‘降、返、补’三字上做文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张纪南曾指出,“降”是降低社保费率;“返”是对不裁员、少裁员的参保企业,加大失业保险费返还的力度和幅度;“补”是对于吸纳就业困难人员的企业给予社保补贴和贷款贴息等。
从4月1日起,增值税税率下调,加速释放减税效应;从5月1日起,社保费率降至16%,再为民营、小微企业等用人单位减负,让其“轻装前行”;从去年至今,援企稳岗补贴持续发放,与企业共渡难关……。
就上海而言,近年来先后多次降低职工社保缴费费率,促进企业稳定和扩大用工。同时实施援企稳岗“护航行动”,对不裁员、少裁员的用人单位给予补贴扶持。
不仅如此,上海还开展全方位就业监测,动态掌握企业用工变化。针对可能发生的风险,制定了分级预警、分级响应、分级应对的预案措施,做到失业风险有预判、预警指标有监控、应对举措有层次,保障稳定有底气。
“拓”空间“创”岗位
稳就业,还要创造更多的岗位。从1月1日起,新个税法实施,小微企业迎普惠性减税。在促进就业的同时,创业创新成本进一步降低。“放管服”改革的持续推进、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再配合大规模减税降费措施,为“双创”提供良好的成长空间,为年轻人打开了广阔就业空间。
上海已连续实施了四轮鼓励创业带动就业行动计划,大力推进创业型城区建设,并将创建工作向社区延伸。据统计,2009年至2017年的前三轮行动计划累计帮扶引领成功创业10.6万人,带动就业82.5万人。
围绕创业者在融资、成本、能力等方面的瓶颈,本市着力完善创业带动就业政策体系,实施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缓解创业者融资难题;实施初创期社保费补贴、创业场地房租补贴等政策,着力降低企业成本。数据显示,2019年1-10月,本市帮扶引领成功创业10586人,超额完成全年1万人的工作目标。
上海不断推出的重大改革举措也为就业带来利好。上海自贸区新片区落地临港,40项举措推动上海服务业扩大开放,30条政策促进沪总部经济加速集聚、第二届进博会的成功举办……在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创造更多岗位、吸收更多用工。
“保”基本“扶”困难人群
守住“民生底线”,就要守住困难群体就业,特别是针对各类就业困难人群,通过帮助他们就业实现“自我造血”循环,尤其要确保“零就业”家庭的动态清零。
近年来,上海就业总量保持稳定增长,但青年大学生、就业困难人员、农村劳动力等群体的就业面临一定压力。因此,上海打造了“保底线”的就业保障体系,坚持把这“三类群体”作为重点帮扶对象,分类施策。
在促进青年大学生就业方面,为改善部分青年长期失业现象,2012年以来,上海大力实施了青年就业“启航”计划,并多次将促进长期失业青年就业纳入市政府实事项目,实行量化考核。通过专项帮扶,上海青年失业现象不断好转。截至今年10月底,上海已帮助8462名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创业,超额完成全年8000人的工作目标;通过加强与教育部门合作,完善落实就业政策,引导高校毕业生多渠道、高质量就业。
在帮扶困难群体就业方面,本市建立公益性岗位安置、企业吸纳和灵活就业相结合的就业帮扶机制;实行公开承诺,确保“零就业家庭”在确认后一个月内至少一人实现就业,“就业困难人员”在认定后三个月内实现就业,努力不让一个困难人员掉队。今年1-10月,累计帮扶4万余名新认定的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市场求人倍率为1.57,市场运行比较平稳。(劳动报记者 罗菁 摄影 王陆杰)
专家点评
本市对人才需求较大
虽然当前国内外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外部环境错综复杂,给就业稳定性带来了一定压力。但就上海而言,主要是结构性矛盾造成的匹配不足,总体来说,本市对人才的需求较大。
今年以来,作为公共服务机构,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每周至少举办两三场招聘会,这些活动都释放出一个信号——企业岗位需求依然充足。因此,在上海能够做到充分就业。
对求职者来说,首先,自己要“稳”,要保持信心,相信自己能够找到合适岗位;其次,是“试”,要努力不断尝试,不要轻易放弃机会。尤其要关注新产业、新经济形态的发展,从中寻找到机遇,一定能够实现自我的职业梦想。
——上海市人才服务中心主任 丁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