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浩兰生上海外服根据长三角地区“双一流”高校2019届毕业生就业数据,围绕就业率、就业地、就业单位、就业薪酬等维度开展调研,分析数据背后就业形势和就业理念的变化,为用人单位招募人才、高校毕业生规划职业生涯提供了参考。
目前,长三角地区入选“双一流”的高校共8所,分别为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上海“人才虹吸”效应明显
从总体就业率来看,8所“双一流”高校都实现了95%及以上的超高就业率。其中,同济大学更是以99.02%的就业率排名第一。
除同济大学数据未公布外,长三角7所“双一流”高校2019届毕业生就业地均集中在东部区域。按照综合热度排名,依次为上海、浙江、江苏、广东、北京和安徽。其中,上海不仅是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毕业生的择业首选地,还是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非在沪高校毕业生排名第二的择业地,形成了较为明显的“人才虹吸”效应。
7所长三角“双一流”高校毕业生的本地就业率也普遍较高,平均值达到了54.73%。其中,上海高校的本地就业率最高,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均超过七成。
浙江大学所在地杭州汇聚了阿里巴巴、网易、乐其电商等知名互联网企业,吸引了诸多应届高校毕业生求职应聘,本省就业率仅次于上海的三所高校,达到了58.78%。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两所大学的本省就业率接近半数。
民企国企吸引力上升
从长三角“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就业单位性质来看,三资企业的热潮有所减弱,民营企业、国有企业等本土企业的热度明显上升,占据了应届生就业单位的近半壁江山。其中,民营企业吸纳的毕业生人数最多。以上海的交大、复旦、同济三所高校为例,选择去民企就业的毕业生均超过三成。
其中,华为、腾讯、阿里巴巴等民营企业吸引力爆棚,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才收割机”。华为是浙江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和复旦大学等6所高校签约人数最多的企业。此外,各高校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选择。比如,同济大学的建筑和土木工程专业是世界一流学科,不少毕业生都流向了建筑设计院;中国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则集中流向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科院等与中科大优势专业相挂钩的单位。
从长三角“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就业行业来看,信息类行业稳居第一;紧随其后的依次为金融、教育和制造业。其中,本科生流向信息技术业的人数最多,硕士生流向金融行业的人数最多,博士生流向教育行业的最多。
从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这5所长三角“双一流”高校公布的2019届毕业生薪酬数据来看,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薪酬呈阶梯型上升。按照年薪统计,5所高校本科生平均年薪超过14万元;硕士生为17.9万元,博士生为18.19万元。硕士生的薪酬高于本科生近30%,博士生的薪酬水平与硕士生接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