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记者从商丘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了解到,新版《职业病分类和目录》(以下简称《目录》)8月1日起正式施行,从原有的10大类132种扩展至12大类135种,职业性腕管综合征、创伤后应激障碍等新病种的纳入,精准聚焦制造业工人、消防救援人员等群体的职业健康难题。
人社部近日发布信息,拟增加17个新职业、42个新工种,这些新职业、新工种映射出当下中国产业变革的新趋势、社会发展的新需要,为劳动者就业开辟更多新赛道。与此相应,我国新版《目录》进行“扩容”,并于今年8月1日起实施。新版《目录》新增“职业性肌肉骨骼疾病”“职业性精神和行为障碍”两个类别,将职业性腕管综合征、创伤后应激障碍纳入其中,直击制造业工人、医疗卫生人员、消防救援人员等群体的职业健康“痛点”。
职业病“扩容”是切实保障劳动者职业健康权益的福音,体现了对劳动者健康需要的人本关怀和制度性保证。比如,职业性腕管综合征也被称为“鼠标手”,很多从事涉及模具搬运、安装、调整、操作等流程的工人,每个环节都需要手腕用力,将“鼠标手”纳入《目录》,若病情严重影响工作,工人能得到合理补偿,为一线工人增添了保障。对于一些医护人员,长期面对重症患者,突发情况多,工作强度和心理压力大,把创伤后应激障碍纳入职业病范畴,不仅是保障,更是对职业尊严的认可。
《目录》调整后,符合条件的劳动者可正当地要求用人单位依规安排治疗、康复和定期检查,调离不适宜岗位并妥善安置,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职业病待遇,摆脱往日维权困难的尴尬局面。同时,也有助于促进企业改善劳动环境和条件,减少职业危害因素,提高劳动者健康水平。这两个方面的与时俱进,是对劳动光荣的最好诠释,也是市场发展与职工权益实现双赢、多赢的智性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