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来临,卸下学业重担的大学生迎来了更多休闲时光,却也成为诈骗分子眼中的“猎物”。他们利用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易轻信他人等特点,精心设计出刷单返利、游戏交易、机票退改等“暑期定制”骗局。辽宁省营口市公安局西市分局情报指挥中心教导员杨羽结合多年反诈宣传经验,为大学生群体拆解骗局套路,助力筑牢暑期安全防线。
刷单返利:“轻松赚快钱”的诱惑
“在家用手机操作,日赚数百,无须押金”这样的广告,让正在假期寻找兼职的大三学生王华(化名)动了心。他在看到刷单可返利的信息后,按照指引浏览商品链接、下单并写下好评,初期每天确实能收到100多元返利。
然而,信任逐渐建立后,诈骗分子开始诱导他“拉人头返佣”,称发展下线能获得更高佣金。王华相继拉来5名同学加入,随后对方又以“加大投入才能拿更高返利”为由,让他们增加刷单金额。直到所有人的钱款被卷走,王华才意识到陷入骗局,不仅自己损失惨重,还连累了同学。
“学生想利用假期赚点零花钱的心理很正常,但‘天上不会掉馅饼’。”杨羽提醒,刷单本身就是违法行为,诈骗分子先以小额返利获取信任,再通过“高额投入”“完成任务才能提现”等话术套牢受害者,最终卷款跑路。这类骗局的核心是利用“贪小利”心理,让受害者在不知不觉中越陷越深。
游戏交易、机票退改:瞄准暑期高频需求下手
暑期是大学生游戏娱乐、出行旅游的高峰,诈骗分子也随之“精准出击”。
大学生刘晓明(化名)的遭遇颇具代表性。他在网上出售游戏账号时,对方要求通过“指定平台”交易。刘晓明在该平台操作后,页面显示“钱款到账”,提现时却提示“账号异常”。“客服”称其银行卡被冻结,需充值等额资金解冻,他先后充值2万元,始终无法提现,才惊觉被骗。杨羽解释,这类虚假交易平台的“到账信息”是伪造的,所谓“解冻费”只是骗子的敛财手段,一旦转账,钱款便会流入骗子账户。
而在出行领域,机票退改签诈骗同样高发。诈骗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学生购票信息后,冒充航空公司客服,以“航班延误”“机械故障”为由,主动提出退款或改签,诱导受害者点击不明链接或下载涉诈App。“他们能准确说出你的姓名、航班号等信息,很容易让人信服。”杨羽说,受害者点击链接后,往往会被要求填写银行卡密码、短信验证码,或缴纳“手续费”“保证金”,最终导致资金被转走。
演唱会门票与培训退费:热点背后有猫儿腻
除了高频需求,诈骗分子还紧盯大学生群体的兴趣点和痛点。暑期演唱会、音乐节密集举办,不少学生急于购票,诈骗分子便在社交平台、二手交易平台发布“低价票”“内部票”等虚假信息,以“先付定金”“抢票费”为由收钱后拉黑;针对考公、考研学生,他们则冒充培训机构,以“退费”“升级课程”为由,诱导下载涉诈App或进入诈骗群,套取个人信息和钱财。
杨羽表示,这些骗局都有一个共同点,抓住学生的急切心理,用“稀缺性”“合理性”降低防备。采访中,一位同学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他曾经为求一张热门演唱会门票,在对方要求“先付50%定金锁定座位”时毫不犹豫转账,结果不仅没拿到票,还被拉黑删除。
家校社联动+自身警惕:筑牢反诈防线
面对花样翻新的骗局,如何守护大学生的“钱袋子”?需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力。家长应关注孩子的资金状况和网络使用习惯,发现异常交易或陌生社交账号及时提醒;学校可联合公安机关开设“反诈小课堂”,通过真实案例讲解骗局套路,将反诈教育融入日常。杨羽表示,大学生自身要提高警惕,牢记“三不一多”原则:不轻信陌生信息,不透露银行卡密码等敏感信息,不随意向陌生账户转账,遇到可疑情况多通过官方渠道核实。
“发现被骗后,一定要抓住‘黄金30分钟’。”杨羽特别提醒,立即拨打110或96110报警,提供银行账号等信息,便于警方紧急止付。同时,国家反诈中心的12381短信预警也要留意,收到提示意味着可能已被骗子盯上,需加倍警惕。
暑期本该是轻松愉快的时光,却容不得丝毫大意。面对各类诱惑,大学生们不妨多一份理性与警惕,少一份贪念,用“多核实”打破骗局逻辑,让诈骗分子无机可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