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9点半,浙江省杭州市高新区(滨江)长河街道长江中路的一间早餐店,都会迎来独特“早高峰”——送完外卖的骑手们陆续进店用餐。
骑手小刘点了一份葱油拌面和一碗豆腐脑,老板杨明玉给他添了一个煎包后说:“这是满10元送的!我们是‘友好商家’,骑手来店消费有优惠。”在这间店铺显著位置,贴着“友好商家”标识。店铺所在的这一段街区就叫“小哥你好”友好服务街。
2024年12月,杭州市首条“小哥你好”友好服务街在长江中路开街,其诞生与成长的每一步,都深深烙印着工会“娘家人”的探索印记。据统计,长河街道开展的友好服务街相关增值服务,满意度超90%。
“沉” 出真需求
“这是杭州第一个‘小哥你好’友好服务街区。”长河街道创业人才服务中心党委副书记吴燕丽说,改变源自2024年8月。“街道的小哥驿站运行了好几年,一开始人气还行,但慢慢人越来越少,有的设备几乎没用过。我们想知道,骑手真正需要什么?”吴燕丽回忆。
为此,街道干部郑文星利用空余时间送了2个月外卖,交到不少“小哥”朋友。“以前建驿站,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大而美,自己体验过才明白,他们真正想要的是方便实用。”郑文星说。
于是,驿站从位于街道内侧的党群服务中心挪出来,改设在街边岗亭。撤掉使用较少的充电宝、烧水壶等设施,把空间留给冰箱、插座、矿泉水、休息座椅。路边增设2个电瓶车换电柜,方便即换即走。
越调研,想法越多。驿站承载不下的功能,街道干部就找爱心商家和党建联建单位补充服务。首选长江中路,而不是商业街,也是遵循“找小哥”的原则——骑手们大多租住在沿街,又有多家电动车店,是当地骑手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小店和‘小哥’,本就是互利共生的关系。”林剑南的手机店是最先加入的爱心商家,他说,“我们给‘小哥’让利,他们也给我们增加生意。现在常有其他片区小哥专程来店里,生意更好了。”
“组”出便利网
药房免费提供“流动驿站小车”上的茶水、创可贴、风油精等应急物品;电动车商家提供免费充气、验车、调校等服务,还推出实打实的优惠——市面上20元~30元一副的刹车片,“小哥”仅需10元;多家餐饮店推出“小哥”专属折扣……“小哥”需求落地成一幅热闹的“街景”。
在长江中路这条“小哥你好”服务街上,组团效应清晰可见:通过商户联盟形式,吸附周边资源,形成了“流动物资站”“岗亭休息室”“小车换电站”等服务场景。同时,长河街道继续在春波路、兴才街、立业路打造3个友好街区,为“小哥”们提供衣食行全方位服务。
如今,打开长河街道服务地图,8个工会驿站、4条“小哥你好”友好服务街等组合成网,辐射周边社区和配送站点。
沉浸式调研,深入外卖骑手、快递配送员的日常工作与生活;聚焦解决“缺了什么”,积极探索工会驿站的增值服务;依托“党建+工建+商圈+新就业群体”联动机制,助力特色“小哥你好”友好服务街打造。不仅如此,针对就餐难、贵、晚等问题,区总工会与饿了么公司合作,以“政府补贴+企业让利+平台配送”的模式,联合区委社会工作部、区市场监管局开展“工会爱新餐”活动,每日发放1000份爱新餐补券,延伸暖“新”服务。
“融”出共治力
“更深层次的目标是赋能群体,引导其从‘被服务者’转变为共建共享的‘治理力量’。”高新区(滨江)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杭州高新区(滨江)快递员和外卖员人数已超1.1万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已成为服务民生、推动城市高效运转的重要力量。
一边是由长河街道党群服务中心、街道总工会、社区、律师等组成的“服务队”,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群体提供专业服务;另一边,吸纳外卖小哥、快递小哥等担任“流动微网格员”,组建“志愿队”,利用工作中的移动优势,参与文明劝导等基层治理工作。
仅过去一年,长河街道的“流动微网格员”们累计上报有效消防隐患50余处、交通隐患80余处,相关部门多方联动、及时处理,有效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感觉自己是社区一分子,报上去真能解决,挺有成就感。”一位身为“流动微网格员”的“小哥”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