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往年,‘国考’年龄从一般要求为35周岁放宽至38周岁,应届硕士、博士研究生从40周岁放宽至43周岁。”全国政协委员、四川恒和信律师事务所主任李正国认为,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变化,更是给职场上的“能力本位”正名,也是为无数被年龄困住的求职者松绑,让有经验、有能力的人不再因年龄错失机会。
在他看来,过往“35岁门槛”的背后,是长期存在的认知偏差。“很多用人单位总说‘35岁以上精力跟不上’,可细究起来,这种理由其实并靠不住。”
李正国在调研中发现,随着信息化推进,如今真正需要高强度体力支撑的岗位占比较少,行政、财务、技术、基层服务等多数岗位,更看重经验积累、责任心与沟通能力,“而35岁以上群体恰恰在这些方面更具优势,用年龄‘一刀切’,既是对人力资源的浪费,也违背岗位需求的规律。”他说。
更让李正国欣慰的是,“国考”的调整还是对地方探索的“正向呼应”。他举例说,2025年江苏省级机关遴选就把年龄放宽到38岁,四川眉山、遂宁的事业单位招聘中,也将年龄放宽到本科38岁、研究生43岁。“现在‘国考’跟进,相当于把‘地方经验’升级成了‘全国共识’。”李正国说。
“机关单位带了好头,企业也会跟着转变观念。”李正国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可通过税收优惠、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政策,激励企业聘用大龄员工,并推广“阶梯式退休”模式,让劳动者根据自身状态逐步调整工作节奏,切实帮扶35岁以上劳动者再就业,推动企业打破35周岁年龄限制。
“显性门槛放宽只是开始,隐性歧视的破解更需下硬功夫。”李正国注意到,不少网友担忧即便通过笔试,面试仍可能因年龄遭遇无形门槛;即便成功入职,后续晋升也可能受年龄制约……
“这些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李正国认为,真正的就业公平,必须靠制度托底。
为此,李正国建议,要在企业职工招聘—入职—职业发展的全链条上发力,既要堵住隐性就业年龄歧视的漏洞,也要为不同年龄层劳动者搭建公平竞争的舞台。
“具体来说,企业要在招聘过程中,把‘年龄不设限’落到具体流程中。”李正国举例说,比如每个岗位要明确所需技能、经验要求、能力标准,让招聘标准从“看年龄”真正转向“看能力”。
“入职后的‘发展公平’制度同样关键。”李正国表示,不能让中高龄劳动者“进门易、晋升难”。他建议,企业应探索双轨制发展路径,为经验丰富者设立“专家型”“顾问型”岗位,让其能够在擅长的领域大展身手;将创新型人才安排在研发和生产部门,营造一个无论年龄、唯才唯能的组织生态,形成“经验型”与“创新型”并行的晋升通道,将每位劳动者的才华最大化。
“此外,要强化平等就业宣传与监督。”他建议,在全国范围内加大宣传,用中高龄劳动者的实际案例,打破“35岁门槛”的刻板印象。“劳动行政部门也要主动排查招聘信息中的年龄歧视表述,建立举报制度,对违规企业纳入信用黑名单,及时核实处理举报,让‘禁止年龄歧视’真正从条文落到行动。”李正国说。
“国考年龄放宽,无疑是就业公平的‘破冰’之举,但唯有持续注入制度‘活水’,才能让就业公平从政策善意转化为保障劳动者的实际权益。”李正国认为,真正的就业公平,是劳动者无论是25岁还是45岁,只要有能力就能站得稳、走得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