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曾在江苏苏州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工作的小刘和其他10位同事顺利收到了首期经济补偿金。通过苏州高新区“法院+工会”劳动争议诉调对接机制,并在“苏工e调”调解工作室的协助下,仅用了10天,企业就和职工顺利签订调解书,明确了按期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条款,既给了企业资金周转的空间,更为职工权益加了一道“保险”。
今年5月,苏州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因经营困难,宣布解散。小刘和其他10名职工与公司协商解除劳动关系,并针对劳动关系解除经济补偿金的数额以及支付时间问题通过书面形式加以约定。结果到了约定支付时间,却迟迟没收到钱。于是,小刘通过劳动仲裁前置程序将企业诉至法院。
案件进入调解阶段后,“苏工e调”调解工作室的调解员冯友莲多次组织协商,逐步缩小分歧,最终确定了分期支付的调解方案。为打消职工顾虑,协议中还特别加入关键条款:“若公司任意一期未按时足额支付,则所有未付款项视同立即到期,职工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实践中,员工与企业私下签订的解除协议,常因缺乏履约保障条款而引发后续纠纷。”冯友莲表示,一旦企业逾期支付,员工往往要重新走仲裁、诉讼程序,维权成本高、周期长。调解介入的关键,在于充分理解员工的现实担忧,同时也要体谅企业的经营困难。
10天快速化解争议的背后是苏州高新区总工会与苏州高新区法院深化协同联动,构建职工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机制的扎实成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