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工地上有人社和行业主管部门的‘驻查专员’,工资上遇到什么问题可以随时找他们,我们心里比以前踏实多了。”8月22日,呼和浩特某公路项目施工人员柳江高兴地说。
内蒙古始终把解决欠薪问题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实事来抓,今年以来,先后印发《治理欠薪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政府国企项目欠薪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方案》,部署开展贯穿全年的欠薪整治工作,探索实施了“管行业必管欠薪,管资金必管欠薪,管项目必管欠薪”、欠薪线索“统一归集、统一交办、统一督办”等工作机制,全力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据了解,为扎实推进欠薪问题源头治理,全区各级人社部门会同行业主管部门持续开展全领域(包括工程建设和非工程建设领域)摸排整治,全区累计排查工程领域在建项目11063个次,排查非工程领域用工主体51677户,及时发现并解决欠薪及工资支付保障制度未落实问题。全区各级人社部门还同步组织实施“人社工作全领域、劳动用工全链条”监察服务行动,帮助用人单位开展全方位常态化用工体检,全力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此外,为进一步提升治理欠薪工作质效,内蒙古还印发了《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慢粗虚”问题专项整治方案》《关于进一步推动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慢粗虚”问题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重点整改整治3方面11个具体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21条具体整治措施,整改工作扎实有效推进。各地区、各有关部门通过实实在在的整改举措,不断强化源头治理、过程监管和问责问效,劳动者工资报酬权益得到了切实保障。
“再也不用担心工资不到账了。今年工地实施工程建设项目人工费用预拨制,而且政府投资项目申请工程款时单独向财政部门申请人工费用。”在某政府投资项目上,施工单位财务负责人说。
今年,内蒙古自治区在政府和国企项目上,积极推进项目工资“预拨制”,按月按进度将人工费预拨至工资专户,并同步推动13项具体举措落实落地。此外,全区智慧监管平台实现全时防控,在建项目纳入工资支付监控预警系统,实时监测工资支付等制度落实情况,达到“无事不扰,无处不在”的精准监管效果。
同时,为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提供有力的法治支持,推动“治欠”模式从“事后治理”向“源头预防”转变,今年7月1日,内蒙古自治区颁布施行了《内蒙古自治区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将治理欠薪工作中探索形成的“三管三必须”“三统一”等一系列经验做法以法律形式固化下来,不仅为农民工筑起了坚实的“护薪”屏障,更让维权之路变得更近、更快、更有保障。
下一步,自治区将重点在紧盯源头治理抓防欠、用好信息化手段强预警、提升办案质效去存量、强化监察执法提效能、压实监管责任抓落实上下功夫,以钉钉子精神,切实把治理欠薪各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做好,为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贡献坚实的人社力量。
